仲夏時節,行走在沂蒙山區腹地費縣,但見山清水秀,麥黃樹綠,一派勃勃生機。
費縣,昔日因為交通不便、貿易不暢、經濟落后,曾被列入國家級貧困縣名單。近年來,伴隨政策落地、資金注入和人才支持,這里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舊貌已然換新顏。
或許有人不知,如今在費縣的山嶺上、大棚中、車間里,正活躍著一批高層次人才——
2020年6月,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啟動實施“三個突破”戰略,選擇費縣、招遠、鄆城三個縣(市),探索整縣域打造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示范縣(市)。兩年來,在費縣掛職第一鄉鎮長、第一村主任、企業科技副總的科研人員共有152人,其中90人擁有博士學位。
博士們蹲點費縣,帶來了什么?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深入現場,選取典型,進行了采訪。
01
更新品種,老產業煥發青春
甘薯,又叫紅薯,山東人俗稱地瓜,是國人種了400余年的傳統作物。
在費縣,有一家以甘薯培育和銷售為主要業務的合作社,叫費縣金滿田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名為吳電虎。由于經營的甘薯品種老化、單一,加之當地甘薯病毒病嚴重,合作社在2019年成立初期就陷入困境。
轉機出現于第二年8月,山東省農科院實施“三個突破”,選派作物研究所解備濤博士來費縣掛職。說來也巧,解備濤擅長的專業就是甘薯栽培生理。他走訪了解到金滿田合作社遭遇的困境,對癥下藥,開了兩個“處方”交給吳電虎。
第一個是更換甘薯品種。解備濤聯合作物研究所甘薯遺傳育種與栽培生理團隊其他成員,根據費縣的土壤環境和氣候條件,從當前推廣種植的甘薯優良品種中,篩選出適宜的品種——商薯19、濟薯25、濟薯26、龍薯9號、煙薯25和普薯32。引導合作社淘汰老品種,換成新品種。
第二個是推廣脫毒薯苗。針對當地甘薯病毒肆虐,脫毒成本居高不下、推廣困難的現狀,解備濤向合作社推薦了“東種西繁”技術。依托作物研究所的科研力量,由研究所提供濟薯26、普薯32等甘薯脫毒原原種,把這些原原種運到陜西省榆林市,找一家種業公司進行繁育,生產質優價廉的脫毒種薯。近兩年來,總共繁育了脫毒種薯100萬斤,滿足了合作社的需求。
后來,解備濤又發現合作社存在一個問題:育苗成本高、質量低。于是,他給吳電虎提了個建議,在合作社育苗基地中,全部采用滴灌高畦技術,解決棚內溫度提升慢、易澇漬或干旱、勞動強度大等問題。這項新技術采用之后,苗期提前,出苗多,大大節省了勞力、降低了成本。
金滿田合作社已經建成育苗基地27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2000畝。2021年,合作社繁育健康種苗1.5億多株,純收入130萬元,比2020年提高1倍以上。
“采用省農科院品種和技術繁育的地瓜苗很搶手,西到新疆,北到吉林,河南、河北等地,都有我們的客戶,價格也高,有的品種一棵就能多賣一毛錢!眳请娀⒏吲d地說。
解備濤博士在費縣掛職兩年,受益的不止金滿田合作社。如今,費縣甘薯產區完成了品種的更新換代;種植戶改變了自留種薯的做法,用上了脫毒甘薯苗。在金滿田合作社的帶動下,費縣及周邊地區種植鮮食甘薯2萬余畝,畝產值達6000-8000元。
在革命老區費縣,甘薯種植這個老產業煥發了青春。
解備濤博士(中)在費縣與有關科技人員做甘薯種植情況調查。
02
涅槃重生,脆棗價格大飆升
費縣的山嶺薄地上,生長著一種脆棗,曾為當地脫貧攻堅立下汗馬功勞。
前些年,由于棗瘋病發生嚴重,加上栽培技術落后,種植脆棗經濟效益大幅下滑。當地農民棄種、棄管,甚至砍樹,脆棗產業呈現萎縮趨勢,栽培面積由最高時的5萬畝下降到2020年的1.7萬畝。
新莊鎮柱子村棗農賈里昌算是一個典型代表。2019年,他的4個脆棗大棚里,“結的棗稀稀拉拉,數都能數過來”。
2020年8月,山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王中堂博士,來到脆棗主產區新莊鎮,掛職第一鎮長。他帶領棗創新團隊,調查研究,逐步探索出一套脆棗產業提質增效的方案。
首先創新防治技術,對棗瘋病“開戰”。王中堂引導農民由露地栽培改為設施栽培,每一個大棚為一個獨立的生產單元,相鄰的大棚也互不影響,阻斷了棗瘋病大面積蔓延。此舉立竿見影,2021年當地棗瘋病的發病率,由露地栽培的20%下降到設施栽培的2%。
再接再厲,創新栽培模式,進行多樣化設施栽培。在不同地勢、地塊,試驗示范脆棗設施生產,采用雙膜冷棚生產的,脆棗提前20天成熟,銷售價格提高到露地栽培的5倍;采用暖棚種植的,脆棗成熟得更早,提前了2個月,市場價格又翻了一番。
賈里昌是受益者之一。他站在大棚里,高興地說:“感謝王博士。我按照他教的方法,對大棚進行改造和管理,去年棚里的脆棗比大田的提前20多天上市,賣價由過去的每斤2元提高到20元。今年價格估計還得提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今年年初,柱子村的一些種植大戶和合作社又建了十幾個大棚,發展高效益的脆棗暖棚栽培。
目前,僅新莊鎮脆棗種植面積就達到8000畝,年產值8000余萬元。一度衰敗的費縣脆棗產業逐漸恢復了生機。
王中堂博士(左)與費縣新莊鎮農技人員交流脆棗管理技術。
03
就地取材,廢枝派上新用場
在費縣梁邱鎮燕鳴湖村,342省道南側,幾十個大棚連成一片,棚內整齊排列著一行行白色的圓柱狀菌包,菌包上挺立著一朵朵的黑木耳。
這里是費縣菇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黑木耳生產基地。
公司總經理胡孝天站在大棚里,敘說公司發展的坎坷歷程和這兩年的變化!耙郧,我們都是從外地購買木屑,作為制作黑木耳菌包的主要原料,花錢多,也不方便。這兩年,在韓博士的指導下,我們嘗試著用果農剪下來廢棄的果樹枝條和金銀花枝條替代傳統木屑,效果還不錯!
胡孝天所說的“韓博士”,名叫韓建東,是山東省農科院派到費縣梁邱鎮來掛職的科研人員。他是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宮志遠團隊的成員,主要從事食用菌新型基質研制工作。
2020年8月,韓建東來到林果和金銀花大縣費縣,看到剪枝之后廢棄的大量枝條,于是琢磨如何變廢為寶,利用這些豐富的資源。他和團隊成員撿來廢棄的板栗、山楂樹和金銀花枝條,粉碎成顆粒,加上配料,按照不同的原料配比,反復試驗,最終制成了符合黑木耳需求的新型基質。韓建東把這種新型基質交給菇生源公司做試驗,結果顯示:可以替代原來的基質,用來栽培黑木耳,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
在生產黑木耳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料菌渣,如何科學處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是一道難題。韓建東引導菇生源公司,把一部分菌渣作為有機肥就地還田,一部分銷售給有機肥生產企業,實現多層次高效循環利用。因此公司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取得顯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公司節本又增效,胡孝天喜不自禁,逢人便夸韓博士。
韓建東博士(右前)指導農民栽培大球蓋菇。
04
開拓思路,公司經營天地寬
博士蹲點,費縣正宇兔業有限公司也是受益者。言及此事,總經理王鵬大發感慨:“劉公言博士不僅帶來了新技術,還開拓了我們公司的經營思路!”
費縣是家兔養殖傳統大縣。正宇兔業公司位于費縣,是一家集肉兔飼養、屠宰、加工為一體的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2020年8月,山東省農科院選派畜牧獸醫研究所劉公言博士掛職正宇兔業公司科技副總。他走進公司屠宰加工車間,問及屠宰時產生的兔耳朵、兔爪子等副產品是如何處理的,得知全部賤賣了,連連感嘆:“可惜了,可惜了!”“何出此言?”王鵬不解。劉公言提出一個嶄新的經營思路,并如此這般講述一番。王鵬將信將疑。
劉公言返回農科院,與其所在的家兔與寵物繁育飼養創新團隊其他成員制定方案,研究攻關。長話短說,后來他們攻克難題,將兔耳、兔爪、兔內臟等人不愿意吃的屠宰下腳料,制成了寵物喜愛的高端食品。他又多方聯系北京等地數家寵物食品公司,正宇兔業公司的兔副產品立時身價倍增,由原來的每噸300-500元提高至7500-8000元。至此,王鵬信服了。
此外,劉公言發揮專業特長,幫助公司提高家兔生產水平。他把母兔同期發情、人工授精、高效飼養等新技術引進正宇兔業公司,基礎母兔每只每年提供商品肉兔的數量,由原來不足40只提高至如今的45-50只;他將團隊最新成果“家兔地源性飼料資源開發利用”引入公司,飼料成本降低了20%;他和同事設計了家兔智慧化養殖籠具、研發了自動化消毒設備,為兔舍安裝了環境自動檢測系統,實現了遠程環境實時監測數據傳輸,為家兔健康養殖提供了技術保障,提高了智慧化管理水平。
目前,沂蒙山區的家兔養殖產業,形成了“科研院所+龍頭企業+養殖戶”的新模式。山東省農科院提供新技術,正宇兔業公司向養殖戶統一提供種兔、飼料、養殖技術、防疫方案,并回收商品兔。此舉惠及費縣、平邑、沂水、沂南等地492 個養兔戶,其中覆蓋費縣80%的養兔戶,每年增收達9000余萬元。
劉公言博士查看家兔生長發育狀況。
05
變廢為寶,資源化利用增效益
費縣費城街道新居村西北側,矗立著一排排高達20余米的巨大罐體!斑@是一家處理農牧廢棄物的企業!迸阃稍L的人說。
這家企業,名叫山東啟陽清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進入廠區,許曉暉博士手指大罐說:“這些是厭氧發酵罐,過去幾年由于罐內物料淤積,運行效率較低,經過優化改造,大幅度提高了運行效率,提高了廢棄物處理能力!
啟陽清能公司是一家以農業農村廢棄物為主要原料,通過厭氧發酵、沼氣凈化、好氧發酵等技術處理廢棄物、生產天然氣和有機肥的高新技術企業。
許曉暉博士是山東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公共衛生創新團隊的骨干。2020年8月,他被選派到啟陽清能公司掛職科技副總。
他調研一番了解到,公司擁有5萬多立方米厭氧發酵設施、每天8萬立方米沼氣提純凈化設施和年產10萬噸有機肥生產線,設施規模居于全國前列,但是工藝設計不合理、設備選型不當,嚴重制約了生產能力的提升。
針對企業存在的問題,許曉暉帶領團隊成員開展技術攻關。
原來的沼液中固形物含量高、氮磷養分含量過高。如果把這樣的沼液直接潑灑到土壤中,容易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配套還田土地面積過大,運行企業難以流轉到足夠面積的土地,大量使用沼液容易造成農作物燒苗,還會導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土壤表層殘留大量沼渣,孳生蚊蠅。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開發了沼液固形物精細脫除和沼液脫氨、脫磷工藝。經處理后,沼液可以滿足滴灌、噴灌要求,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耕地沼液消納量,提高沼渣含固率至30%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沼渣有機肥生產成本。開發的沼液應用于飼料桑、設施蔬菜、大田作物種植,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循環、可持續發展。
在公共衛生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啟陽清能公司逐步解決了生產中面臨的問題,沼液處理成本大幅度降低,單位面積土地沼液消納量大幅度提高,種植的200畝飼料桑,全年消納沼液6000噸以上,找到了一條廢棄物處理與生態農業有機結合的良性發展之路。
另外,團隊提供新工藝、新設備,幫助企業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甲烷回收率,節本又增效。
對此,啟陽清能公司董事長胡風杰十分感激,說,“在公司陷入困境的時候,我們遇到了許曉暉博士及其團隊,是他們挽救了我們公司!
許曉暉博士(左)指導工人改進工藝。
06
并非獨自作戰,博士背后有團隊
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費縣指揮部負責人李文剛告訴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前來費縣掛職蹲點的,無論是博士,還是其他科研人員,都不是獨自作戰,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團隊,都有全所、全院干部職工做后盾、當參謀。
李文剛舉例說,解備濤博士背后有作物研究所甘薯遺傳育種與栽培生理團隊,王中堂博士背后有果樹研究所棗創新團隊,韓建東博士背后有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新型基質研制崗位團隊,劉公言博士背后有畜牧獸醫研究所家兔與寵物繁育飼養創新團隊,許曉暉博士背后有畜牧獸醫研究所公共衛生創新團隊……出謀劃策、聯合攻關。
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表示,實施“三個突破”戰略,是該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要指示精神的有效舉措;選派科研人員到沂蒙山區蹲點,是弘揚新時代沂蒙精神、走好沂蒙山之路的具體行動,其根本目的在于為老區人民送去先進的技術成果,帶動他們增收致富,過上好日子。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陳建志 通訊員 劉蓬 劉長亮